近日,博雅讲堂第十九讲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博导詹成担任主讲人,主讲“口译工作大揭秘”,共有300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
詹成介绍了一些有关口译的影视作品及有名的译员,他从口译的定义入手,指出口译是沟通媒介,口译即沟通,并带领大家回顾了职业化口译的标志性事件,包括1919年巴黎和会、20世纪40年代的纽伦堡审判和1953年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同时,为了让大家对口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他还详细讲解了口译和笔译在声音和文字上的区别以及口译的类型、口译工作的特点——翻译的时间性、现场的紧迫性、交际的一次性和工作的独立性。
詹成结合自身多年英语学习和口译工作的经历,辅以生动具体的案例,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一名优秀口译员应具备的素质。他指出译员的素质结构包括六个领域:语言、知识、文化、技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回顾自己的口译经历,詹成提到曾与同事参与一家单位十周年庆典的翻译工作。通过他们的翻译,中方代表和美方代表谈笑风生。但文化背景不同,一个词翻译不当(fat gay)一度让场面陷入尴尬。在翻译工作结束后,他们对此进行了探讨总结,并提出了更好的翻译方式(chubby boy)。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述,詹成告诉大家,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很重要,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掌握也不可或缺。
詹成通过分享工作中的趣闻和一些“紧急情况”,生动描绘了自己做翻译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感想体悟,告诉大家除了要掌握语言和必备的翻译技能以外,还要拓宽知识视野,了解文化差异,随时关注新闻热点,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保持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做到在翻译时有语言材料可用,能迅速补足语言缺漏的信息,更精准地帮助双方进行沟通。除此之外,也要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他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巩固语言能力是大厦之基,语言能力不足,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加强思维训练是脱壳之器,要训练话语分析,信息加工和逻辑重组能力;拓展百科知识是活力之源,需广泛涉猎,提升人文素养,敏于学习;提高交际能力是立业之本,学会沟通,乐观自信;建立职业心态则是永续之道,工作中一定要严谨客观,不言放弃。
讲座最后,詹成还列举了自己初入翻译行业时走过的弯路和遭遇过的尴尬处境,告诉大家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注重日常积累,学会及时总结错误,但不要纠结于当下的错误,要学会往前看,这样才能不断前进,有所成长。
詹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述博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干货满满,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加深了大家对于口译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大家个人的学业规划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简介
詹成,翻译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兼MTI教育中心主任。
系世界口译最高行业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在华南地区的唯一会员,也是世界译联(FIT)和国家人社部认证的同声传译员,有18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为千余场次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是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秘书长。
2004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村/残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的专职译员,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工作后,被授予“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2012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出版《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色》等四部专著,编写了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