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第38期精彩回顾:AI+BT时代,我们该做什么?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10-16 16:31:19


   10月12日上午,由通识教育部和研究生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第38期通识讲坛在校本部国际会议厅如期举行。华大集团CEO尹烨博士为大家带来一场名为《AI+BT时代,我们该做什么》的精彩讲座。


尹烨博士的讲座从六个方面展开,给我校学生迎接新时代挑战和机遇带来了深刻启发。

看到科学范式的改变,把握AI时代的浪潮

  10月9日下午,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奖揭晓,两个奖项都与“AI”高度相关,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科学范式的转变,以及AI时代的到来。

“科学范式”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内最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框架,它决定了研究者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传统科研范式主要依赖数据分析和实证验证,人工智能正引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逻辑推理与数据驱动的融合,即“AI for Science”,这标志着科研大算力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2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sora,AI从文生文、文生图片发展到文生视频领域;5月之后,相继发布GPT-4o,人机语音对话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实时对话;OpenAI o1,标志着大语言模型在推理能力方面的巨大提升。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科学现在已成为生产力的生产力;在信息科学卷起的巨大风暴中,AI就是风暴眼。

因此,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不是要不要使用AI的问题,而是怎样用好AI的问题。中国开发的AI软件kimi、豆包、文心一言等,青年人应广泛运用起来。只有年轻人热情拥抱新技术,才能促进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

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保持高度敏感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最大推动力。250年来,人类社会的大机遇和技术峰谷高度相关。纺织和蒸汽机、钢铁和铁路、电气和重化工业、汽车和电子计算机,各领风骚数十年。从1994年开始,互联网、基因组和人工智能三大技术突破交汇,迎来了“AI+BT时代”。

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往往是先有技术,后有科学,再有学科。19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成果大量涌现,原因在于新的技术诞生了新的工具。1986年出现测序仪,2003年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促进分子病理学的发展;2009年,空间组学技术出现,到2020年,实现生命分子级全景图谱,促进时空病理学的发展。

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摩尔定律”是信息技术领域一个非常有名的观察性规律,它描述的是工艺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性能保持几何级数增长,而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电脑、手机的不断迭代,让我们对“摩尔定律”有切身体会。而基因测序领域存在“超摩尔定律”现象,第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花费38亿美元,耗时13年,而今天,一个人的基因测序成本仅需99美元,几个小时即可完成。短短20年,基因测序成本下降了一千万倍。

许多新技术刚出现时,会因为“昂贵”让人望而却步,但我们依然要支持新技术,因为随着时间和技术进步,科技成果终将普惠可及。

回到第一性原理,从底层逻辑上寻求关键技术突破

新的时代,不要再迷信眼见为实。天王星、海王星以前看不到,微生物以前也看不到,但它们确实存在。我们要善于回到第一性原理看问题——数学对、物理对、逻辑对就是对的,这个思维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尹烨博士还指出,作为医学生,要学习用自然科学的最高语言——数学语言来阐释现象,比如对于人体构成和生命活动,大家要习惯使用数学语言来阐释,比如人脑有多少神经元,人一天呼吸多少次等。

基因是生命的底层逻辑。“如果说生命是一种语言,那么它的字母就只有4种(ATCG),我们一切生命的奥秘就需要从理解DNA的组成及语言开始。”进行基因测序,解读生命的语言,就是回到了生命的第一性原理,这也是解决关于人类疾病问题的底层逻辑。

要对科学仪器、大科学装置敏感

亲手做过,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工具。尹烨博士建议同学们,尤其是医工结合的同学们,一定要动手,反复拆-装-拆-装各类设备,通过拆装,自己写产品说明书。

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算法、算力和数据,AI算力主要依靠GPU(图像处理器),GPU提供商的龙头是英伟达(Nvidia),而真正的决定者是半导体工艺提供商(如TSMC)。这意味着硬核创新的本质是工业母机。

标度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AI系统性能的重要视角。OpenAI 训练GPT-4Sora所需算力需要10000张以上英伟达A100GPU。“万卡级”算力让美国在AI领域一枝独秀。近期,埃隆·马斯克推出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Cybercab和Robotaxi。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系统的是特斯拉超级计算机集群Cortex,其核心是由约10万张英伟达H100和H200芯片组成。Cortex已经成为世界上处理能力最强的超算。

目前我国AI算力问题受到诸多限制,不管是GPU、CPU,还是芯片光刻机,我国都没有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受制于人。关心全球“大国重器”,承认差距、认识差距,才能迎头赶上。

华大集团特别注重硬件技术。全球目前通量最高的测序仪,是华大智造2023年度在基因组生物学技术进展大会(AGBT)推出的革命性D-T20,它具备每年高达5万个全基因组测序的超高通量,令人类基因组测序的试剂成本低于100美元。

尹烨博士说,现代大学生一定要对科学仪器、大科学装置敏感。2021年,华大集团董事长率队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深处进行联合科研数据采集,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在发现背后,是大科学仪器深海测序仪,以及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载人深潜能力。尹烨博士强调:‌“不能自己造硬件的实验室,可以是一流但往往不是顶尖的。”掌握了自己可以迭代的尖端设备,才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上。

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生命学习

为什么知识可以迅速被AI替代,而人体却很难被机器人替代?尹烨博士认为人类文明只有数千年,没有算力限制的AI可以轻松超越人脑860亿神经元的算力极限;但人体是生命持续演化34亿年-38亿年才形成的超级精密机器,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生命是如何实现超低能耗、超高效率能量转换、信息传输和物质合成的?这其间还有太多未能参透的奥秘。“道法自然”,就是要以自然为师,向生命学习。相比人类自研,“仿生”常常是更明智的解决方案,因为生物的特征,往往是“试验”了亿万年的智慧。“具身智能”是AI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22年至今的ChatGPT,它的通用知识和智能涌现能力为AI“具身化”带来了技术突破。

华大集团以上下求索的精神,不断探索生命的玄妙。团队成员穿戴全套医疗设备,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巅,采集极端环境下人体生理数据;深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探索深渊的物种之谜。极端环境下人体和微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令人震撼和感动。生物演化史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值得学习和探索,医学生也应该具备“以自然为师”的视野。

迎接百岁人生时代,坚持长期主义,过好每个当下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通过基因测序,人类可以避免生育遗传缺陷的后代;试管婴儿技术,让800万孩子因之得以诞生;过去人类束手无策的罕见病,也因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技术有了治愈希望;免疫细胞、干细胞回输,让人类“青春永驻”不再只是梦想;而“长命百岁”过去只是祝福,今后可能会成为常态……

大学生们应该如何迎接百年人生时代呢?尹烨博士给大学生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有一个值得追求的远大目标,“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如探索一个人类未解之谜,这样的目标会让人生有方向、有意义。二是要坚持长期主义。今天是未来的微分,未来是今天的积分,我们要坚持去做符合自己人生理想的小事,过真正“酷”的生活:读书、赚钱、健身、早睡早起、孝顺父母、用炙热的心爱人爱己,用毕生精力攻克一个个专业领域,用极致自律赢得极致自由。三是始终向上、向善。“科技决定我们奔跑的速度,文明和爱才能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对于一名医科大学学生,保持医者仁心,才能让科技成为促进人类福祉的“仁术”。

本次讲座,来自学校各学院的专家教授60余人,本科生、研究生300余人参加。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学生们就“AI+BT时代,如何进行生物信息学创新研究”,以及“AI+BT时代,对应用心理学学习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与尹烨博士进行了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