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将全国高校95.2万名教师和11.8亿人次的学生推向了线上教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完成了全球范围线上教学的首次实验。线上教学将在我国以后的高等教育中得到大面积应用,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将变得非常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以精细、科学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务系统为依托,将评价与教学活动精细对接,以“互联网+”移动技术,构建了“实时、全域、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硬核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微信自动触发,实时评价看反馈
评价与每一次教学活动绑定,活动结束自动触发,微信提醒随第二天课表一并推送给每一位师生,不仅覆盖到教学全过程,还能确保评价的实时性、客观性。教师也可实时看到学生、督导、同行的评价结果,便于实时完善教学方式方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随堂评价界面
老师看到学生反馈
学生看到老师反馈
全员全程全环节,“人”“教”全域全覆盖
根据指定评价任务实现微信实时提醒督导,根据评价要求定期微信提醒同行、领导,教学活动结束或期末提醒教师自评,辅以学生随堂评价,实现了全员参评质控。
培养方案变更,教学计划调整,学期不及格率、统计,培养目标预审、毕业自动审核、毕业率、学位率、专业培养质量评价(3轮毕业生调查)、课程评价等,全部在教务系统中操作,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质控。
课程大纲管理、教学活动管理、随堂评教、形成性评学、期末评价课程、期末试卷分析、期末课程总结等,教务系统与教学系统融合,实现课程教学全程质控。
理论、实验、实践、自主学习、PBL/翻转/讨论等只要是教务系统里标注的所有类型的教学都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实现了教学全部环节质控。
关注最后环节,实现教育教学闭环
形成性评学→教学系统→学生实时看到反馈→检验学习质量、促进良性学习→激励参与评学积极性
形成性评教→教务系统→教师实时看到评价并反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提高
终结性评学→试卷分析与课程总结→学生看到反馈→学习策略完善
终结性评教→学生课程评价→教研室看到反馈→进一步完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原之上寻高峰,大数据还原真实教学
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价,其客观性、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和挑战。实时评价虽然可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但评价个体的不可控因素仍然存在。来自麦可思等公司的分析表明,大数据可以基本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因此,发动最广大的学生参与评价,从本心、本真出发,让教学的真实情况在大数据的沉淀下客观、明晰呈现,实现高原之上现高峰。
在广大同学和相关措施的支持下,2019年秋季学期随堂评价达到132.5万人次,占全部人次的61%,即每次上课有61%的学生实施了评价。
重视期末课堂评价,掌握课程教学整体情况
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是学校最为关注的,医科大学多人讲授一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评价比单纯评价教师更为重要。将教师评价调整至随堂评价后,2019春季启动了期末课程评价,当学期评价525门课程,产生8.9万条评价数据,占应评学生人次的73.3%;2019年秋季学期517门课程的期末评价,11.8万条评价数据,占应评学生人次的88.9%。基本形成了大数据评价,可从灵活的微观和综合的宏观角度有效分析课程教学质量。
应对疫情线上教学,教学评价硬核保障
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突发,全部课程前期内容以混合教学方式开展线上教学。为系统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制定措施,第1周每天监控学生、教师参与及平台运行情况;第2、3、5、7等后续奇数周借助教务系统开展课程评价,全面监控每一门课程教学情况,及时公布反馈,提高教学质量;第2、4、6等后续偶数周开展教情、学情师生问卷调查,掌握整体运行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线上教学策略。已连续8周每周出具线上教学质量报告。
本学期线上教学6周以来,课程数量从260多门增加到420多门,学生每周在线学习人次从20万到目前29万,95%以上的学生基本每周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满意度从第1周的86.83%稳步上升至目前的92.33%。
南方医科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工作
学校从2000年开始就坚持评价结果真名实姓全公开,有力地保障促进了教学质量;2009年开始,学校借助网络题库与考试评价系统,将全校70%以上的课程考核评价深入到每位学生、每道试题、每份试卷;2015年,学校借助自主实习支持系统,又将临床实习评价细化到每个病种、每项操作、每次培训、每份病例。2018年,以精细、科学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务系统为依托,推出了“实时、全域、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疫情肆虐,也阻挡不了南方医科大学师生积极抗疫、保障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热情和信心。学校将秉持优良传统,逐步完善“多元评价-精准反馈-持续改进”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类型,探索多样、高效的教学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以评促教,有效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