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学校首页 > 校园 > 正文

大学学习这样学

时间:2024-11-28 11:59:33  来源:教学发展中心   编辑:  作者:叶永昊  点击:

初入大学,或许我们有不少困顿和迷茫。从高中的题海战术、时间任务高度集中、师生交流紧密的学习状态到理论繁于考题、时间任务碎片化、自主学习比重大的大学学习生活,带着或多或少的高中学习思维,我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探索、碰壁、进步。我在大一学年始终在探索如何使学习成效最大化。下面我想从提高听课效率、课后记忆与复习、自学与学习时间管理三个层面来分享我大一学年的一些收获。

这样提高听课效率:课前准备、听课和课后巩固

我们从内质网说起大学课前预习和高中的区别。第一,内容变多而耗时费力。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内质网的考点不过寥寥几笔,但是在我们的细胞生物学教材中,内质网的篇幅达到了惊人的十余页。第二,理解难度加大引发一知半解的挫败感。大学课本中对于结构、功能等许多描述细致入微,甚至具体到了很精细的信号通路等,这些都给我们理解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第三,细节增多,重点不突出。从高中到大学,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从作用、形状和分类的简述到化学组分、标志酶系、各类蛋白介绍、形态构成、分类、功能①②③④⑤、信号肽假说以及全套机制等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便导致预习记忆不深刻,过目就忘。

针对以上的三个问题,我认为有如下解决办法。第一,针对内容繁多和细节庞杂,我们可以运用“提纲挈领法”,顾名思义,就是从整块内容的框架和思路入手,把总体的小模块逻辑联系弄通透,而暂时不必纠结于过多的细节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本上的各级小标题,先大致理顺总体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到各个细目里寻找段首句、总结句等完善框架。紧接着,在完成提纲挈领后,我们可以通过科代表等方的沟通,借助老师上课用的ppt,帮助我们明确课程的行进思路,明白主次轻重。第二,对于增大的理解难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帮助。一方面是学校老师搭建的交流群等可以让我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得知他人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各色各样的网课。不管是学习通、大湾区平台上老师挑选或录制的网课,还是其他视频网站上一些老师的网课等,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从而达到听课效率最大化。

我逐渐养成了一些自己的习惯。首先,针对问题,我认为“提纲挈领法”的思路仍然是可行的。上课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更应该是放在整体的思路,应当是在关注“老师讲到了这个地方,我大概知道是哪个方面的阐述”,而不是“这个东西我怎么没听懂,为什么啊”。后者的问题可以暂时标记下来留给课后解决,但我们总体还是要跟着整体的思维框架。所以我比较认可的上课的一个不等式关系是“跟上框架>厘清细节>完全听懂”。这么做并不是说我们要不重视细节,而是在课中能跟上整体框架的前提下,再去探究一些细节问题。出入问题作为细节的内容,也不是我们上课应该耗时耗力纠结的,我们可以课后直接询问老师或者自己对照着书本、ppt和网络资源查找出入根源。对于收获感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给自己增强上课的目的性。比如说医学英语课,我可以给自己做一些专项的积累,比如词根词缀分类(身体、治疗方法等)、临床动词、临床名词、文献用语等等,把老师上课讲到的丰富的知识分成不同的模块记录下来。这样我们给了自己上课“忙起来”的时间,我们应对庞杂的知识也不再有听故事一般的体验,觉得收获感低了。

说一说课后巩固遇到的挑战。总体说来就是部分课程的设计环环相扣,前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可能会导致后续听课的脱节。我的经验是当前一条知识点没有及时课后复习,上后面的内容时我会因为记不起前面的内容而难以理解新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和过程。对于课后巩固的挑战,如果我们时间比较充裕,我们可以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和任务,或者用额外的资源巩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可以运用“已知”法,即将前一节没巩固到的内容默认成基本事实,在下一节课的课堂当中,把他纳入“提纲挈领”的思路中,对于这个知识本身先摈弃“为什么”的想法,把他当成一个已知的常识即可。而对他的关注度应该放在他这个知识要说明、推进的新框架的内容。

课后的记忆与复习:资源整合、加深记忆和复习规划

不管是学校的网络平台、海量的网课和学习博主,还是各个版本的课本和习题集,我们似乎会感觉到他们不如高中所谓的强化练习那样针对性强。我们需要对资源进行自己的整合。而我认为非常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做提纲或者目录索引。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会考证多方的资源的内容和叙述,辩证吸收不同资源的不同内容,而且在书写过程中我们能给自己明确自己的关注点,且在今后有迹可循。在做提纲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也将它的解决方法一并提出。

第一是出入问题。面对不同资源上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描述,我们首先应该把它作为常态,应当习以为常。接着,我们可以出于普遍性考量,看多方叙述中哪一个叙述是站得住脚的即可吸取。当然我们也可以积极和老师沟通,这样一来也顺带帮老师解决了一些授课内容和课本的出入问题。总而言之,面对出入问题,我们应当站稳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分析去解决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很好地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是重点和细节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切入“提纲挈领”的思路中,寻找框架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它的相关内容则可以作为重点来看待。例如对于细胞生物学,细胞的活动,稳定性等问题当然是必要的,所以对于细胞核(控制中心)、内膜系统(重要生命活动相关)等,我们都可以把它纳入重点内容来加强整理。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ppt还有平时课业的安排辅助我们找到更为核心的内容,进而使提纲整理更主次分明。

第三是时间把控问题。我自己第一份提纲是细胞生物学提纲,零经验+全手写,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非常耗时。所以在后面的课程学习我也给了自己不少的改进方案。比如有些知识点可以不用全部记录,可以采取索引式记录,在提纲上标明这块知识点在课本上的位置等。同样我也做了随堂完成、挑选章节制作、电子手写版并举等等改进,效率得以提高。

加深记忆方面我总结出三个方法。第一是列举和类比同类或相似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横向记忆和纵向记忆并重。从它的来源入手——纵向历史和横向历史,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学习记忆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有意识把一些同事期内的事件进行比较。第二是调动“学习感官”。我粗略地给我们人分出五个学习感官:①看:看复习内容、看ppt;②写:写题、简单默写要点;③听:网课和自己背书的声音;④说:背书;⑤想:思考和串联。我觉得在每次的记忆中积极调动不同的感官,能很大程度加深我们的记忆。比如说,我们给一个模块的知识设置两轮记忆,第一轮是看书看ppt+背诵(看+说),第二轮是做题+错题复盘(写+想),后续可以再附以其他的方式和联合。第三是知识输入输出交替并举。在输入—输出—输入的预演模式下,我能很好地记住自己的素材。我们通过一轮轮的输出,让先前输入的知识在脑海里再加工,形成自己牢固的记忆。

个人认为复习还是需要用轮数来提效的。借用市面上比较出名的“遗忘曲线”,它提示我们需要在学习一个知识后的不同时间段进行复习。我了解到现在有一些学习软件是通过制作记忆卡片,借助遗忘曲线的理论,在不同时间段提醒大家复习不同的知识点。虽然制作卡片的过程有些耗时,但还是推荐大家试试。我们也可以用传统的轮数复习来规划。这种复习规划需要与前面提到的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记忆方法联系。时间比较充裕的,可以有①预习、②上完课紧跟的课后任务、③一周或两周内的知识复盘、④期末一轮过所有知识、⑤联想、类比、输入输出过第二轮这五轮复习。对于比较繁忙的日程,采用①课后作业完成&积累提升、②期末一轮过所有知识&部分重要知识复盘这比较简单的两轮即可。总而言之,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习惯和日程安排来设计合理的多轮复习规划。

自学与学习时间管理:时间观念、自学适应

第一个是时间观念。没有了高中自习课和晚自习一类的硬性要求,我们的学习时间趋于零散化,被大大小小的事情挤占,同时学习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大打折扣。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给自己相对硬性的学习时间。大一上的时候我给自己下载了时间管理软件(如iHour、指尖时光、番茄todo等),它们可以通过手机锁屏、虚拟奖励等方式来督促我学习。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自己的时间段备忘录来提醒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日待办可以尝试创造相对大块时间留给一些比较难处理的任务,同时可以适当增加简单类任务的数量给自己醒脑。面对长期待办,则可以通过设置小阶段的短期任务和奖励补偿机制来保障自己的持续性。当然,我们学校也有推出不少自律类、同伴共同进步类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外部的督促来增强我们的时间观念。

第二个是自学适应。自学适应,实际上就是对于听课、复习和时间管理的一次探索。从日常学期说起,课前我们需要自己理清学习框架,明确这一节课我需要做到什么;课中同样是提纲挈领,通过对细节和例子的理解加深对整体框架的理解。课后再处理掉前面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资源进行交互。在交互过后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记忆。在整合记忆后需要通过自己的时间规划来统筹安排复习。所以说,自学适应是在“提纲挈领”的大前提下自己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圈,学会去面对不一样的授课风格、不一样的学习资源、不一样的学习和复习强度。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是专业知识的闭卷考,更是一场人生的开卷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希望大家能在探索过程中尽快找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法,体会到大学学习之美。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
Baidu
map